佛学笔记

  • 佛学笔记

    舍身布施

    在读小乘典籍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许多讲舍身布施的故事,当时把经卷中的这些描述当作了神话故事,看过了也就放在了那里。

    当自己遇到严重的业障无法减轻时,一日忽然想起佛经里面关于舍身布施的那些故事,感觉豁然开朗。
    自己发心布施的时候,更多地是在关注资财的布施,大概是觉得几率过低,几乎没从来有考虑过舍身布施。是不是会有机会舍身布施是一件事情,而是不是发心舍身布施则是另外一件事情。如果从未发心舍身布施,那么当机缘就在面前时,自己也不会想到,更不会做到舍身布施。

    即便从利己的角度讲,发心舍身布施也是很有裨益的。发心舍身布施,无畏布施,可以让自己不再眷恋命身,增强出离心,减少怖畏,发大慈心和大悲心,无挂无碍。

  • 佛学笔记

    放下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到了撒手人寰的时候,无论能不能放下,都必须扔下。与其匆忙间被迫丢下,莫不如早些主动放下。

  • 佛学笔记

    关于布施的思考

    有形的资财,无形的相助都算做布施。

    如果在布施时心存优越感,把施舍当作布施,或者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善心,甚至是为了给自己积累福田而去布施,则会毫无功德福报。例如遇一乞人,应视自己等身乞人,感同身受,平等相待,全力相助。布施时应该怀有洁净恭敬之心,不望报与。

  • 佛学笔记

    说话的两难

    释家和儒家有些观点是非常相近的,例如《菩萨本缘经》中提到,“诸行之中当观小恶犹如毒食,如是小恶不当受之。当观小善为亲友想,常应亲近精勤受持”,就与我们自幼时起就听师长教导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是类似的道理。

    然诸众生受性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界定善或恶,这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难解课题。我们暂不探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是做普遍意义上的善事便好。对自己行善,对他人行善,恒持八戒,常怀慈心。“所作广大不望相报,于诸众生长生怜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不会是实验室中的理想状态,亲朋好友和人情世故都难以避免。宣扬正善的时候应该秉承“宁说正法堕于地狱,不说邪谄生于天上”的原则,但是和身周的人日常交往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好心说错话的情况,于是到底应该把自己认为对于对方有益的话讲给他人听,还是为了避免误会和矛盾而应付了事,甚至违心地说些让他人高兴的话,往往成了一种两难的选择。在世俗生活中,要坐到“宁为实语而作怨憎,不为谄言而作亲厚”,还是非常困难的。

    也许可以尝试坦诚接物,善良待人,但又不干预他人的生活,毕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根器和姻缘福报,说道最后还是那句简单的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佛学笔记

    八戒

    如果问八戒是谁,那当然是天蓬元帅了,不过吴承恩写西游记时专利法还没落实,八戒的名字自然不能为猪八戒专用。

    八戒的名字和佛学多少有些关系,望文生义,就是指八条斋戒了。八戒到底指哪八条戒律呢?杀盗妄淫酒这五条是最熟悉的了。记得看电视剧水浒的时候,鲁智深在寺庙避难,剃度时方丈问了他好几次,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鲁先生脸都憋红了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虽然不杀生他答应得挺快。可见越是看似微小普通的事情,反而越容易被忽略,越不容易坚持。

    还有三戒平日很少提到,就是不坐高广大床,不自做亦不视听歌舞,不纹饰涂香。

    说到八戒,发心自己持戒的人,在自己守戒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鼓动他人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