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阿含十报法经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曰。請諸比丘聽說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淨除至竟說行聽。從一增至十法。聽向意著意。聽說如言。諸比丘從賢者舍利曰。請願欲聞。舍利曰。便說從一增起至十法。皆聚成無為。從苦得要出。一切惱滅
    第一一法。行者竟無為但守行
    第二一法。可思惟意不離身
    第三一法。可識世間麁細
    第四一法。可棄憍慢
    第五一法。可著意本觀
    第六一法。多作本觀
    第七一法。難受不中止定
    第八一法。可成令意止
    第九一法。當知一切人在食
    第十一法。當證令意莫疑
    是行者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兩法。行者竟無為當有意亦當念
    第二兩法。可增行止亦觀
    第三兩法。當知名字
    第四兩法。可捨癡亦世間愛
    第五兩法。當除不愧不慚
    第六兩法。難定兩法不當爾爾
    第七兩法。當知當不爾爾
    第八兩法。可求盡點。不復生點
    第九兩法。可識人本何因緣在世間得苦。亦當知何因緣得度世
    第十兩法。當自證慧亦解脫。是為行者二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證如有不惑不倒。是知有持慧意觀
    第一三法。行者竟無為事慧者。亦聞法經。亦當觀本
    第二三法。當思惟。欲念。定不欲但念。亦不欲亦不念
    第三三法。可識。欲有。色有。不色有
    第四三法。可捨。欲愛。色愛。不色愛
    第五三法。可捨。本三惡。貪欲惡。瞋恚惡。愚癡惡
    第六三法。可增。無有貪欲本。無有瞋恚本。無有愚癡本
    第七三法。難受。相定相。定止相。定起相
    第八三法。可作。三活向。空。不願。不想
    第九三法。可識。三痛。樂痛。亦不樂亦不苦痛
    第十三法。自證慧不復學。從本來。亦往生。爾無所應除。是為行者三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第一四法。行者竟無為天人輪。好郡居。依慧人。自直願。宿命有本
    第二四法。增行。四意止。自觀身觀內外身觀。莫離意知著意。離世間癡惱。痛痒意法亦如觀身法
    第三四法。可識。四飯。搏飯。樂飯。念飯。識飯
    第四四法。可捨。四[虫*養]。欲[虫*養]。意生是[虫*養]。戒願[虫*養]。受身[虫*養]
    第五四法。可減。四失。戒失。意是失。行失。業失
    第六四法。可增。四成。戒成。意是成。行成。業成
    第七四法。難知。四諦。苦諦。習諦。盡諦。受滅苦諦
    第八四法。令有四黠。苦黠。習黠。盡黠。道黠
    第九四法。可識。四相識。少識。多識。無有量無所有不用識知多知無有量知無所有不用智知
    第十四法。自證。一法身當知。二法意當知。三法眼當知。四法慧當知。是為行者四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第一五法。行者竟無為。五種斷意。何等五。道弟子有道信有根著本。無有能壞者。忍辱亦仙人。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耶。亦無有匿無有態。真直如有身行。意著道慧同行。身亦少病安
    善。如應持腹行。身不大寒不大熱。無有恚時和令消飲食噉。令身安調。發精進行。有瞻精進方便。堅得好法。意不捨方便。寧肌筋骨血幹。盡精進不得中止。要當得所行。行慧從起滅慧得道者。要不厭行直滅苦。是五種斷意
    第二五法。可增行德者。五種定。行道弟子。是身自守得喜樂。澆漬身行。可身一切無有一處不到喜樂。從自守樂。譬慧浴者。亦慧浴弟子。弟子持器。若杅若釜。澡豆水漬。已漬和使澡豆著膩。內外著膩不復散。從漬膩故。道行者亦如是。是身自守愛生樂。漬和相近相著。身一切無有不著。從自守喜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上頭行
    亦有道弟子。是身已定喜樂。澆漬身行。可身一處無有不到從定喜樂。譬阪頭泉水池。亦不從上來。亦不從東。亦不從南。亦不從西。亦不從北。但從泉多水潤生遍泉水。為泉澆漬。無有一處不到水冷水。道弟子行如是。是身定喜樂。澆漬身行。可遍身一切無有不到。從定喜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二行。亦有道弟子。是身不著愛著樂。相連至到相促相。可遍一切身到不喜樂。譬如蓮華水中生水中長。至根至莖至葉。一切從冷水遍澆漬遍行。道弟子身亦如是。從無有愛樂澆漬。可一切身遍從無有愛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三行
    亦有道弟子。是身淨意。已除受行成行。身中無有一處不到從淨意除意。譬如四姓亦四姓子。白[疊*毛]若八丈九丈。人頭足遍裹身遍。無有不到從白[疊*毛]淨[疊*毛]。如是道弟子。是身淨意除意已有行。一切身無有不到已覆淨意除意。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四行
    亦有道弟子。受身觀諦。已熟念熟居熟受。譬如住人觀坐人。坐人觀臥人。道弟子行如是。受行相思惟熟受。以熟受熟念熟事熟受。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五行
    第三五法。當知五種。一為色受種。二為痛受種。三為想受種。四為行受種。五為識受種
    第四五法。當捨五蓋。一為愛欲蓋。二為瞋恚蓋。三為睡眠蓋。四為戲樂蓋。五為悔疑蓋
    第五五法。可當咸。五心意釘。若學者不信道。疑不下不可不受。如是心意一釘為未捨。不受道法教誡故。亦如有學者在道散名聞慧者同學者。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嬈侵。若有道名聞者慧者同學者。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嬈侵。如是是為五心意釘未捨
    第六五法。當增道。五根。一為信根。二為精進根。三為意根。四為定根。五為慧根
    第七五法。難受。五行得要出。若道弟子熟受道。不念愛欲。意不著欲意。不可欲。意不止欲。意不度欲。意縮意惡意不起。意不用意。却意穢不用惡。譬如雞毛亦筋。入火便縮皺不得申。如是見道弟子。行堅意不念愛欲。便不用愛欲。便不可愛欲。意不墮愛欲。意便縮。意便縮意不起。便出念道。欲行已出。意生意堅意不意出意解意不縮意不惡意起意無所礙無所用。意安隱為意行故熟行故
    若復生從愛欲因緣結惱憂。念為已從是解止不著得離。不復從是因緣痛痒行。如是行者。從欲得度。瞋恚不瞋恚。侵不侵。色不色。若道弟子。堅意不復念身。已堅意不念身。便不欲身不可身不住身。意不墮愛欲便惡意起。譬道弟子。如雞毛筋。入火便縮便皺不得申。道弟子亦如是。已見堅不復念身。意不可身。意不著身。意不度意。縮意惡意不起。自守生止惡。可惡念無為。欲度身念度。身為無為。意勸意可。意止意度。意不縮意不惡。意便申念無所礙無所用。意隱止從行熟行故
    若從身因緣。生罪惱憂。緣生罪惱憂已。從是解止不著度。不復從是因緣更痛。道弟子如是。從身得要出
    第八五法。令生起道。五慧定。道德者無所著無所供從。是一慧內自生
    是定恒人不能致。慧者可。如是二慧內起生。是定從一向致得猗得道行。如是三慧內起生
    是定見致樂行受亦好。如是四慧內起生。是定從是定自在坐自在起。如是五慧內起生
    第九五法。當知五解脫。若學者道說經從道聞。亦慧人說從慧人聞。亦同學者聞。已如說聞知法義行。已解法便解義。已解義便受。已受便喜。已喜身樂。已樂便意定。定意如有知如有見。已如知見便却不用。已不用便不著。已不著如便得解脫。是行者一解脫
    已行者得住未正意。得正意未定意。得定意未解結。得解結未得無為。便致無為。或時佛亦不說經。慧者同學者亦不說經。但如聞如受竟便自諷讀。是行者二解脫
    或時佛亦不說經。慧者同學者亦不說經。但如聞法如受法。具說學者。是行者三解脫
    或時佛不說經。學者但如聞如受法。獨一處計念。若如聞如受法。具諷讀便如應解如法解。是行者四解脫
    或時不如聞不如受。亦不計念。但從行取一定相熟受熟念熟。行已受定相熟受熟念熟行熟。隨便如法。便如應解。便如法解。已如應解。已如法解。便可生已可生便哀生。已哀生便身樂。便身知樂。已樂意便止。便如有知有見便悔。已悔便不欲。已不欲便得解脫。行者五解脫。若道行者。得是止得是行。意未得止便止。意未定便定。結未盡便盡。未得度世無為便得度世無為
    第十五法自證知。一不學陰。二不學戒。三不學定。四不學慧。五不學度世解脫。是學者五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六法者。竟無為。不共取重。等身行止在佛慧同學者。是法不共取重。從是得愛。從是得敬。可意已得愛。已得敬行。聚合不諍訟。一向行定致忍。等口言等心行所有戒行。不犯不穿不緩不藏不失。為有道者可具足行。如是輩行戒者。我亦戒者。當應比共慧者同學者。所求道要厭者。但行直滅苦。如是輩我亦如是輩。應比共慧者同學者。是法不共取重。亦若所有利法致從法得。一切所得在隨器中。如是利當為同學。共無有獨匿。是法不共取重。為從是愛得敬得可意。已得愛已得敬已得可意。已得行得合得聚。不諍不訟。一心行定。從是致忍
    第二六法。護行六共居。眼見色亦不喜亦不惡。但觀行意正知。耳鼻口身意法觀亦不喜亦不瞋但觀止意不忘
    第三六法。可識。六內入。眼內入。耳鼻口身意內入
    第四六法。可捨。六愛。眼更愛。耳鼻口身意更愛
    第五六法。可減。六不恭敬。一為不恭敬佛。二為不恭敬法。三為不恭敬同學者。四為不恭敬戒。五為惡口。六為惡知識
    第六六法。可增。六恭敬。一為恭敬佛。二為恭敬法。三為恭敬同學者。四為恭敬戒。五為好口。六為善知識
    第七六法。難受。六行度世。若有言。我有等意定心。已行已有。復言。我意中瞋恚未解。便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無有是。已等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寧當有瞋恚耶。無有是。何以故。有等心定意。為除瞋恚故
    二為若行者言。我有慈意定心。已作已行已有。但有殺意不除。可報。不如言。何以故。已慈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寧當有殺意耶。無有是。何以故。已有慈意定心。為無有殺意
    三為若學者。我有喜心等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意不止不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無有是。已有等意定心。已行已增已有。寧不定不可耶。無有是。何以故。等意定心。為除不可不定故
    四為若學者言。我有觀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愛欲瞋恚未除。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已有觀定意。便無有愛欲瞋恚
    五為若行者言。我無有疑。但意不能。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解要無有疑故
    六為若行者言。已得定意已足。但意往念識。可報。不如言。無有是。亦不應是念。得定意無所念已足。復意行念識無有是。何以故。意已得度者。不應復念
    第八六法。當令有六念。一為念佛。二為念法。三為念同學者。四為念戒。五為念與。六為念天
    第九六法。當知。六無有量。一為見無有量。二為聞無有量。三為利無有量。四為戒無有量。五為事無有量。六為念無有量
    第十六法。證自知。六知。一神足。二徹聽。三知人意。四知本從來。五知往生何所。六知結盡。是行者六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七法。行者竟無為。七寶。一為信寶。二為戒寶。三為愧寶。四為慙寶。五為聞寶。六為施寶。七為慧寶
    第二七法。可行。七覺意。一為意覺意。二為分別法覺意。三為精進覺意。四為可覺意。五為猗覺意。六為定覺意。七為護覺意
    第三七法。當知。七有。一為不可有。二為畜生有。三為餓鬼有。四為人有。五為天有。六為行有。七為中有
    第四七法。可捨。七結。一為愛欲結。二為不可結。三為樂有結。四為自憍慢結。五為邪結。六為癡結。七為疑結
    第五七法。可減惡人七法。一為不信。二為無有愧。三為無有慙。四為無有精進。五為忘意。六為不定意。七為無有慧
    第六七法。增慧。七慧者法。一為信。二為愧。三為慚。四為發精進。五為守意。六為定。七為慧
    第七七法。難受知。七識止處。有色身異身異相。譬如或人中或天上。是為一識止處
    有色若干身一想。譬如天上天。名為梵。上頭有。是為二識止處
    有在色處。一身一想。譬如天名為自明。是為三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一切從色度滅恚念無有量行止。譬如天名為空。是為四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一切從空得度行識無有量止。譬如天名為識。是為五識止處
    有不在色行者。無有想亦不離想。譬如天名為無有想。是為七識止處
    第八七法。行令有定意。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方便。七為直意
    第九七法。當知。七現恩。一為若道行者。意在佛信入道根生住無有能壞。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行者。二為持戒守律攝戒。出入成畏死罪。持戒學戒。三為有好知識。有好同居。有好自歸。四為獨居不二共牽行牽身牽意。五為持精進行。堅精進行。不捨道法方便。六為意計。寧身肌筋骨血幹壞。但當所應行者發精進。七為有瞻者堅行者。不捨方便者。道法行應得。已未得精進不得中止。守意行最意持行自久行久說意不忘。七為念慧行知生滅得慧意。是為七現恩
    第十七法。當令有證。一有法。二有解。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身。六知眾。七知人前後。是行者七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知有持慧意觀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下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第一八法。行者為增本行未得慧法八因緣。何等八。一為若行者依受教誡行。亦依慧者同學者。是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為一法因緣
    已依佛亦餘慧者同學者。得時時聞微法經。是增本行。不得本慧便得本慧。是為二法因緣已聞法。却身却意。從是本行因緣。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三法因緣
    已聞法。精進行。從是增本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四法因緣
    守意行盡力自久作久說欲念得念。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五法因緣
    受語亦如受法行。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六法因緣樂法樂行數說經。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七法因緣
    知五陰增減見行。若是色若是色習。若從是色得滅。是痛痒思想生死識。是識是從是識得度。是增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為八法因緣
    第二八法。可行得道者。八種道。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方便。七為直意。八為直定
    第三八法。當知八世間法。一為利。二為不利。三為名聞。四為不名聞。五為論議。六為稱譽。七為樂。八為不樂
    第四八法可捨。一為不直見。二為不直念。三為不直語。四為不直法。五為不直業。六為不直方便。七為不直意。八為不直定
    第五八法。可減。八瞢瞢不精進道。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意噉食。已行不得多可噉食。便念今日自不得多可意噉食。身羸不能坐。當傾臥便傾臥。不復求度世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當自知不自知。是為一瞢瞢種不精進道
    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多可意噉食。自得多可噉食。自意念我為朝得多可噉食。便自念朝得多可噉食。為我身重。不能行不能坐。令我傾臥。便臥。無有度世方便。所應得不得。所應解無解。所應自知不自知。是為二瞢瞢種
    或有時行者。或時應出行道。便意生我為應出行道。我不能出行道。不能受教誡行。令我傾臥。不復求度世方便。當得未得。當解未解。當自知未自知。是為三瞢瞢種
    或時行者。晝日行道。意計朝行道來。念身羸不能坐行。令我傾臥。便傾臥。無有度世方便。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四瞢瞢種
    或時行者。應好行。便計我應好行。我不能行。不能奉受教誡。令我須臾間傾臥。便傾臥。不求度世方便。應及者不及。應解者不解。應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五瞢瞢種
    或時行者計。我朝以行道。已身羸不能坐。令我傾臥。已傾臥。不求度世方便。應得不得。應解不解。應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六瞢瞢種
    或時行者。已得病苦。便念我已苦得病。身羸不能行不能坐。令我傾臥。便傾臥。無有度世方便。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七瞢瞢種
    或時行者。適從病起。不久便念。我為適從病起。身羸不能行坐。令我傾臥。便傾臥。不求度世方便。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八瞢瞢種
    第六八法。行增道。八精進方便道。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噉食。不得多可噉食。自意計。我朝不得多可噉食。身輕能行坐。令我作方便。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自知令自知。是為一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噉食。便得多可噉食。便念已。朝得多可噉食。身有力能前坐行。令我求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二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當出行意生。我為應出。身不能行。亦不能受教誡行。令我教勅求方便。為自作道方便。未得者致得。未解者致解。未自知致自知。是為三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已行道生。我已行道來。不能自行道。不能奉事教誡。令我開所犯。令有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四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應行便念。我不能作行成教。或令我居前求方便。便前行方便。末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五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盡行便念。我已盡行。不能復行。成教誡。令我能得閉所犯。便求方便。所犯閉。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六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身有病苦極。便念我有病苦極。有時從是病死。念我須臾間求方便行。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七精進方便
    或時行者。適從病起不久便念。身適從病起畏恐病復來。今我居前求方便行。便居前求方便行。未得得未解解。未自知自知。是為八精進方便
    第七八法難受八解脫。或時行者。內想色外觀色。若少好醜所色。自在知自在見。意想亦如有。是為一解脫
    或時行道者。內思色外見色。是為二解脫
    或時行著。淨解脫身知受行。是為三解脫
    一切度色滅恚若干念不念無有要空受空行。是為四解脫
    一切度空無有要識受行一切度識無所識有不用受行。是為五解脫
    一切度無所有不用無有想亦非無有想受行。是為六解脫
    一切度無有想亦不無有想行。是為七解脫
    滅想思身知受行。是為八解脫
    第八八法。合有八大人念。何等為八
    一為念道法。少欲者非多欲者
    二為道法。足者不足者。無有道法
    三為道法。受行者不受行者。無有道法
    四為道法。精進者不精進者。無有道法
    五為道法。守意者不守意者。無有道法
    六為道法。定意者不定意者。無有道法
    七為道法。智慧者不智慧者。無有道法
    八為道法。無有家樂無有家不樂。共居有家樂。共居無有道法。是為八大人念
    第九八法。當知八法。知為何等。內想色外見色少端正不端正得攝色知自在亦自在見意念計。是為一自在
    內念色外見色。見色不啻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二自在
    內無有色想外見色少端正不端正所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三自在
    內不念色外見色。不啻端正不端正所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四自在。內念色想外見色青青色青明青見。譬如華名為郁者。青青色青明青見。如是內色想外見色。青青色青明青見。如是想。是為五自在內知色想外見色。黃黃色黃明黃見。譬如加尼華。最明色衣黃黃色黃明黃見。如是內色想外見色。黃黃色黃明黃見。如是想。是為六自在
    內色想外見色。赤赤色赤明赤見。譬如絳色華。亦最色絳衣。赤赤色赤明赤見。如是行者。內色想外見色。赤赤色赤明赤見。如是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七自在。內色想外見色。白白色白明白見。譬如明星亦最成白衣。白白色白明白見。如是行者。內色想外見色。白白色白明白見。如是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有如是想。是為八自在。第十八法。時知當自知。八無有著行者。力無所著行者愛欲見。譬如火如是見知如是見見。令愛欲念愛往使慧意不復著不著者。是為一力
    四意止行已足無所著者。是為二力
    四意斷行已足。是為三力
    四禪足行已具足。是為四力
    五根行已足。是為五力
    五力行已足。是為六力
    七覺意行已足。是為七力
    八行行已足。是為八力。是為行者八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九法行者。多行九意喜。何等為九。一為聞法喜。二為念喜。三為喜喜。四為樂喜。五為受猗喜。六為安喜。七為定喜。八為止喜。九為離喜
    第二九法。精進致淨。何等為九。一為精進度致淨。二為意度致淨。三為見度致淨。四為疑度致淨。五為道道致淨。六為慧見如淨。七為見慧愛斷度致淨。八為斷種。九為度世。第三九法。當知九神止處。何等為九。有色象神止處。若干身若干想非一。譬名為人亦一輩天。是為一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若干身非一一想。譬天名為梵意命上頭致。是為二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一身若干想。譬天名為樂明。是為三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一身一想。譬天名為遍淨。是為四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不受想不更想。譬天名為無有想。是為五神明止處
    有無有色神止處。一切度色滅恚不可不念。若干身無有量空受行。譬天名為空慧。是為六神明止處
    有不色神止處。一切竟度空無有量識慧行意止。譬天名為識慧行。是為七神明止處
    有不在色神止處。一切從識慧竟度無所有慧受行度。譬天名為無所念慧。是為八神明止處
    有無有色神止處。一切從無所欲慧竟度無有思想亦不得離思想受竟止。譬天名為無有思想亦不離思想。是為九神明止處
    第四九法當拔九結。何等為九。愛欲為一結。瞋恚為二結。憍慢為三結。癡為四結。邪見為五結。疑為六結。貪為七結。嫉為八結。慳為九結
    第五九法。當滅九惱本。何等為九。若行者有欲施惡施。令不安施令侵亦念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一惱
    若行者。已有作惡。已施惡已不安。已侵亦餘惡已施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二惱
    若行者。後復欲施惡欲施令不安欲施侵欲施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三惱。若行者有親厚有欲施行者親厚惡欲施惡欲施不安欲施侵欲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復生惱。是為四惱
    若行者。有親厚有者。已施惡已施不安已施侵已施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五惱
    若行者。有親厚後復欲施行者。親厚惡欲施不安欲施侵欲施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六惱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助行者。恐不相便。欲施安欲解侵不欲令有餘惡。若行者向念不可。是從是生惱。是為七惱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欲助行者。不相便已施安已解侵。不欲令有餘惡。若行者向念不可。是生從是生惱。是為八惱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為行者。恐不相便已助已安已解侵亦餘惡。若行者向念不可。是令不相便者令安。從是生惱。是為九惱
    第六九法。當思惟除九意惱。何等九。或時行者。是為我令亡。令我他有。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已施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一
    或時行者。是為我令我亡令我有他。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見作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二
    或時行者。是為我令亡令我有他。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會作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三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已施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四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為見作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五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為會作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六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已作持是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七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見作持見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八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欲作持是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九
    第七九法。難受九依住。何等九。若行者得信依住。能捨惡受好。是為一依住。若行者意著行捨不欲行。是為二依住。若行者起精進捨不起精進。是為三依住。若行者閑處自守捨不守。是為四依住。若行者能堪依住。如是依得住已得正校計。是為五依住。若行者捨一法。是為六依住。已捨一法便曉一法。是為七依住。已曉一法便受一法。是為八依住。已受一法便行一法。是為九依住
    第八九法。起包九次定。何等九。意止初禪為一定。從一次二禪竟為二定。從二次三禪竟為三定。從三次四禪竟為四定。從四次禪竟空定為五定。從空次竟度識為六定。從識次竟度無有欲為七定。從無有欲次竟度無有思想為八定。從無有思想次竟度滅為九定。第九九法。當知九不應時人不得行第九行不滿。何等為九。一或時人在地獄。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二或時在畜生。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三或時在餓鬼。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四或時在長壽天。福未竟不令應得道
    五或時在不知法義處。無有說者。不能得受。不令應得道
    六或時在聾不能聞不能受。不令應得道
    七或時在瘖不能受。不能諷說。不令應得道
    八或時在聞不能受。不令應得道
    九或時未得明者。無有開意說經。不令應得道
    第十九法。自證知無滅。何等為九。一滅名字苦。二滅六入。三更受滅。四痛滅。五愛滅。六受滅。七有求滅。八生滅。九老死滅。是為行者九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第一十法。多增道能守法者。有救法者。何等為十。一者若有道弟子從如來受。隨信本生立。無有能壞者。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
    二等淨戒行攝守律。能曉行處隨畏見罪見如教誡學
    三為有慧知識。有慧相隨。有慧相致
    四為獨坐思惟。行牽兩制。制身制意
    五為受精進行。有瞻有力。盡行不捨方便淨法
    六為意守居最意微妙隨為遠所作所說能念能得意。
    七為慧行。從生滅慧。隨得道者。要却無有疑。但作令壞苦滅
    八為受好語。如好法言隨行
    九為喜聞法。喜聞法行。但樂數說法
    十為所有同學者。共事能作精進身助。是為十救法。從後縛束信戒慧獨坐思惟。行者精進意慧。受好言欲說經。身事如等不止。是名為救
    第二十法。可作十種直。何等為直。一為直見。行者便邪見行得消。亦從邪見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見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二為直思惟計。消邪計。亦從邪計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思惟計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三為直言消邪言。亦從邪言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言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四為直行消邪行。亦從邪行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行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五為直業消邪業。亦從邪業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業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六為直方便消邪方便。亦從邪方便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方便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七為直念消邪念。亦從邪念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念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八為直定消邪定。亦從邪定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定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九為直度消邪度。亦從邪度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度因緣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十為直慧消邪慧。亦從邪慧因緣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慧因緣非一。若干好法得足具行
    第三十法。當了知十內外色入。何等為十一為眼入。二為色入。三為耳入。四為聲入。五為鼻入。六為香入。七為舌入。八為味入。九為身入。十為麤細入
    第四十法。可捨十內外蓋。何等為十。一為內欲葢。二為外欲葢。具足從是無有慧。亦無有解。亦不致無為度世
    三為恚。四為恚。相設恚是亦葢。設恚相是亦葢。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
    五為睡。六為暝。設睡是亦葢。設暝是亦葢。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七為惱。八為疑。設惱是亦葢。設疑是亦葢。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九為或淨法中疑。十為或惡法中疑。設淨法中疑是亦葢。設惡法中疑是亦葢。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第五十法。可令減十事。惡行何等為十。一為殺。二為盜。三為犯色。四為兩舌。五為妄語。六為麤語。七為綺語。八為癡。九為瞋。十為邪意
    第六十法。行令多十淨行。何等為十。一為離殺從殺止。二為離盜從盜止。三為離色從色止。四為離兩舌從兩舌止。五為離妄語從妄語止。六為離麤語從麤語止。七為離綺語從綺語止。八為離癡從癡止。九為離瞋從瞋止。十為離邪意從邪意止
    第七十法。難受了十德道居。何等為十。一為已捨五種。二為六正道德。三為守一。四為依四。五為自解不復待解。六為已捨求。七為所求已清淨。八為身行已止。九為口語已行止。十為意行已止。意最度慧最度行具足。名為最人
    第八十法。令竟十普定。何等為十。一為在比丘為地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二為在行者比丘為水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三為在行者比丘為火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四為在行者比丘為風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五為在行者比丘為青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六為在行者比丘為黃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七為在行者比丘為赤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八為在行者比丘為白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九為在行者比丘為空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十為在行者比丘為識普上下遍不二無有量
    佛十力。何謂為十力。一者佛為處處如有知當爾不爾處不處如有知從慧行得自知。是為一力
    二者佛為過去未來現在行罪處本種殃如有知。是為二力
    三者佛為一切在處受行如有知自更慧行得知是。是為三力
    四者佛為棄解定行亦定知從是縛亦知從是解亦知從是起如有有知。是為四力
    五者佛為如心願他家他人如有知。是為五力
    六者佛為雜種無有量種天下行如是有知。是為六力
    七者佛為他家他根具不具如有知。是為七力
    八者佛為無有量分別本上頭至更自念如有知。是為八力
    九者佛為天眼已淨過度人間見人往來死生如有知。是為九力
    十者佛為已縛結盡無有使縛結。意已解脫從慧為行脫見法自慧證。更知受止盡生竟行所行已足。不復往來世間已度世如有知。是為十力
    第九十法。自證知十足學不復學。何等為十。一為直見。已足不復學直見
    二者直思惟計已足不復學直思惟計
    三者直言已足不復學直言
    四者直行已足不復學直行
    五者直業已足不復學直業
    六者直方便已足不復學直方便
    七者直念已足不復學直念。
    八者直定已足不復學直定
    九者直得度世已足不復學直得度世
    十者直慧已足不復學直慧。是為學行者百法。法百說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感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所上說學者聽說法。上說亦淨。中說亦淨。已竟要說亦淨。有利有好足具淨竟行已見。是名為十報法。如應是上說為是故說。舍利曰已說竟。諸受著心蒙恩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下